【死因研訊】婦「通波仔」後亡死因研訊 醫生指驗屍後方發現主動脈撕裂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3/02/15 18:47

最後更新: 2023/02/15 18:47

分享:

分享:

伊利沙伯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徐城烽。(梁錦麟攝)

69歲退休婦疑因胸痛到廣華醫院求診,被發現有心肌梗塞,轉至伊利沙伯醫院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後,出現心臟積水,心臟停頓約1小時,翌日離世。死因庭今(15日)展開研訊,伊利沙伯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供稱,當時曾懷疑死者有主動脈撕裂,其曾5度進行檢查,但均無發現,若當時死者有主動脈撕裂,治療方式會有所不同;死者於驗屍後才被發現有主動脈撕裂。


廣華醫院副顧問醫生林鑑華作供稱,事發時駐守廣華醫院急症室,當時死者因胸痛入院,經檢查後發現有急性心肌梗塞,遂轉介至伊利沙伯醫院治理。

林指,死者因胸痛而影響牙骹為典型心肌梗塞病徵,加上死者僅提及胸痛,未有提及背痛,考慮到心肌梗塞比主動脈剝離機會高50倍,故診斷死者為急性心肌梗塞,非主動脈剝離。

林續指,他曾考慮替死者作電腦掃描檢查,惟約需1小時,按國際標準,心肌梗塞需於90分鐘內完成「通波仔」手術,故未有作電腦掃描檢查。

伊利沙伯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徐城烽供稱,死者轉院後曾進行問診、超聲波等檢查,其後一度出現心臟停頓,以及被發現有心血管剝離,需注射強心針,以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。

徐指,死者於術後轉至加護病房,血壓持續偏低,遂再次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。惟死者心跳再度停止,需植入血管心肺機後再進行血管修復手術,再將死者送至深切治療部。

徐指,當時曾懷疑死者有主動脈撕裂,其曾五度進行檢查,但均無發現。徐指,若當時死者有主動脈撕裂,治療方式會有所不同,徐承認在驗屍後才發現死者有主動脈撕裂。

聆訊明(16日)續。

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梁錦麟